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币游app分身 > 新闻动态 > 自媒体乱象曝光: 专家资质外包, 坑坏了普通网民
自媒体乱象曝光: 专家资质外包, 坑坏了普通网民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5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15

  

大家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自媒体平台上,有些“专家”总在胡说八道?开个自媒体账号,一天能发十几篇文章。

大家有没有想过:这些人难道都不用上班吗?什么大学教授、国际专家、经济学者、电视台记者等等……

他们每天都窝在家里做自媒体?还是说,他们成立了公司,账号由公司运作?

其实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:他们既没自己做号,也没成立公司,只是把身份“出租”了,外包给了自媒体公司。

说白了就是,他们用专家身份申请账号,然后由自媒体公司负责发文运营,赚的钱按比例分成。专家们啥也不用干,就能轻松赚钱。

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:网络上大量“专家”开始胡说八道。因为内容都是自媒体公司做的,写这些内容的作者,很可能只是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年轻人。

大家还傻乎乎地看,看完发现全是胡说八道,然后感叹:“现在的专家怎么都这样,思想水平还没我高。”

其实大家的感觉一点都没错,这些内容质量确实差。甚至不少公司根本不是雇员工撰写,而是用 AI 直接生成垃圾文章,或是用 AI 洗稿他人作品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啥自媒体公司不自己做号,非要跟专家合作,用专家的身份呢?

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专家身份能发布更敏感的内容;二是专家身份能获得平台扶持。

比如医疗、财经、军事、时政、法律等内容,普通账号是发不了的,自媒体账号要发表这类内容,必须有相关从业者的身份认证。认证通过后,账号就能发这些敏感内容了。

在自媒体行业,敏感内容意味着什么?

敏感就意味着流量。别人发不了的东西你能发,别人不敢聊的事你能聊,这些“专家号” 天然就占据流量优势。

另外,比起普通人运营的普通号,经过认证的专家号更受平台重视,流量扶持、单价倾斜等资源都会优先安排。

一个平台入驻的专家多了,能显得平台更“牛”;多推专家内容,也比推普通用户内容更 “安全”。

比如,普通账号发表了不当言论,出了事大家会骂平台监管不力;但如果是“专家” 发表了不当言论,出了事大家只会骂专家,基本跟平台没关系。

所以平台推专家内容,既显得平台实力强、内容专业,又能保证安全性,自然会给他们流量扶持。

单价上也有倾斜,比如普通号一万阅读给30 块,专家号可能给到 60 块甚至 100 块。

这就让自媒体公司发现:专家号的流量是普通号的好几倍,单价也是普通号的好几倍,算下来整体收益是普通号的五六倍甚至十几倍。即便拿出一半分给专家,自媒体公司也比做普通号赚得多。

在这种利益驱使下,就催生了一个新行业“资质外包”。

现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各种“专家头衔、教授资质”,他们天天发表看法和见解。大家还真以为是专家自己的观点,其实这些“专家号”的背后,都是些不专业的三流编辑,甚至是一些只会用 AI 洗稿的办公室文员。

这种情况已经泛滥成灾,很多自媒体公司手里都握着大量专家资质。所以大家刷内容时要小心,专家的话也未必可信。没有哪个专家会天天不上班,只在互联网上发表看法。

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识别技巧:看发文量。

如果一个“专家” 一天发四五条内容,每条内容都有好几千字,大概率是资质外包。

要知道,写一篇2000 字的文章,从选题、写作到排版、发布,最少要 2 小时;一天写 4 条,光这就需要 8 小时,哪还有时间做别的?

那哪种专家是真的呢?那种三五天才发一条,甚至偶尔断更一个月的专家号,基本是专家自己在运营。

为啥这么说?自媒体公司拿到专家资质后,肯定要追求利益最大化。如果三天发一条,得对接多少专家才够?

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在一个专家号上多发内容,既不用对接太多专家,发得多赚得也多,分给专家的钱也多,才能长期合作。

如果三天发一条,赚的钱少,专家也觉得没必要合作,根本赚不到多少,还冒着资质被用烂风险。

当然,这个方法并非绝对,大家在刷内容时,还是需要擦亮眼睛,分辨哪些是真专家,哪些是冒名顶替的“伪专家”。

遇到“伪专家”顺手点个举报,也算为互联网清朗行动,做一点小小贡献。

大家如果觉得作者讲的还不错的话,帮忙点点赞,点点关注,谢谢大家了。



Powered by 币游app分身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